查看原文
其他

这位语文名师辞职后,把24年教职比作堂吉诃德战风车

2017-01-19 厉校麟 外滩教育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367411y8c&width=500&height=375&auto=0

看点  朱永新教授在2016年曾大胆提出“未来的教师将成为自由职业者”,国内语文名师史金霞的辞职事件引发诸多讨论和争议,似乎预示着这样一种未来。把自己当成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史金霞,认为未来的教育是开放的,学生可以自由寻找最好的教育。专访史金霞,我们撇开一切争议,只还原一位语文老师的教育理想,教书育人的眼界和格局。


文 | 厉校麟  摄影丨晓黑

编辑 | 李臻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42岁的史金霞,2016年11月1号在个人微博高调放出辞职宣言:“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天大地大,东西上下,任我行。”2016年11月08号,在个人公众号“体验大地”上发布《我辞职啦!》一文,底下留言有惋惜有点赞。

 

辞职不久,她获得了第二届华文领读者大奖(首届获得者为上海人文行走语文名师樊阳。)

 


年度华文领读者大奖颁奖证书

 

华文领读者大奖的颁奖词:“人文阅读的传道者,语文阅读的坚守者。”


这位走在街上就如邻家姐姐的语文老师,柔声细语里透着桀骜不驯的劲儿,刚剪了爽朗的短发,不时哈哈大笑,而讲到离开教室的不舍处亦会笑着落泪。

 

史金霞的在线网课背后的各种争议,今天我们不谈。和她秉持的教育理念一样,采访只回归到她这个人本身,呈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原来应该有的样子。



 

我把自己当成堂吉诃德,我也在大战风车

 

“我在体制内24年,一直不放弃,从来不苟且,但是,很多生命被浪费了,不想再浪费了。”

 

这是史金霞在《我辞职啦!》一文留言互动区给到一位朋友的回复,可窥见到她辞职的缘由。当然,我们也有聊到个中不方便公开的原因,但在她自己看来,辞职是早晚的事。

 

“有教育理想的老师,在教学中始终想的是孩子一生的发展,因为每一天都是他们人生的构成,而不是周考月考中考高考。”

 

比如冬天下雪天,她带学生去雪地里上语文课打雪仗;又如八月十五带孩子们到教室外赏月吟诵诗歌;再如花两个课时,让孩子们一个一个回忆过去一年年看了什么书,发生了什么事;或者连续9天,做高中阶段最后一次读书报告会……

 

“我的教育愿望,就是让每个孩子,长成他们所愿望的美好的样子。”

 

但是,在每周一小考,每月一大考的学校,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会被认为是无用功。

 

“在这样的氛围中,人很容易异化,如果你坚持不异化,那就特别痛苦。一个人改变自己很痛苦,适应环境也很痛苦,既然都痛苦,哪种痛苦更有价值呢?当然是坚持自我更有价值。”

 

我听着这样的“痛苦论”,分享着她的离职感想,忽然觉得做任何事好像也适用。

 

“这24年,有孤独,有无奈。曾经,我把自己当成堂吉诃德,我也在大战风车。”

 

我最大的追求,就是把一届学生从高一带到高三



▲史金霞的课堂,高三学生高考前的最后一节语文课


时间回到93年,19岁的史金霞在河北一所山区高中当起了语文老师。

 

有灵气的她,并没有向传统语文教学方式低头,她知道她必须在真正的教育和应试之间找到最佳的连接点。


从山区高中到一所新建从零开始的学校,史金霞逐渐探索并形成了她的语文实验室计划,这些实践与革新,在她的《不拘一格教语文》一书中都可看到。

 

“带着镣铐跳舞”,这是2005年她在接受《中国教师报》采访时形容自己时说的话。在河北时,她连续创出所在县市语文高考成绩排名第一的记录。收获这样的教学成果,史金霞却开始反思,除此之外,她还能做些什么?

 

27岁就被评为河北保定名师,32岁晋职中学高级教师,到了42岁还只是高级教师。史金霞说不想把生命中有限的时间放在评职晋级申报课题上,这一切都不如她认认真真读几本书再好好给孩子们上几堂课。

 

为了寻找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之地,2007年她离开家乡河北南下到苏州。

 

“那时,我最大的追求,就是把一届学生,从高一带到高三,但原来的学校总是让我教高三,虽然我教高三也一样是进行素质教育,但是总是有太多爱莫能助的无奈。我希望能够做得更多更好。”史金霞苦笑道。

 

史金霞说自己在教育“仕途”上胸无大志,她讲了个“笑话”。原来本地有一个名师共同体,这个组织每年都会让大家写一下个人成长的奋斗目标,老师们一般都会写,评为正高或特级教师,而史金霞每年都会写这样的目标:“把这一届学生带完再带一届,在教育教学上更加完善”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教育一个人如何获取知识的能力,如何让学生在人格和思维上发生变化,这是一种量到质的变化,要发生质的变化,最好的方式就是给我三年时间,来培育每一个孩子。



 

我的特色就是‘以人为本,不拘一格’


在语文教学上,史金霞不断追索,先后提出四种观点及理念,逐步化繁为简,返璞归真。分别是:


  • “十六字方针”(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加深素养,提高能力

  • “一少四多”(少做一些题、多读一些书、多思考一些问题、多写一些文章、多锻炼一些能力

  • “三个结合”(阅读、鉴赏、写作三结合

  • “一个原点”(回归原点——教育、生活、人本身

 

史金霞在2010年《教师博览》上这样总结了自己的语文教学改革之路,这些改革,也呈现在她的第一本书:《不拘一格教语文》。

 


▲《不拘一格教语文

 

我问史金霞,自己和其他语文名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她重复我的问题,想了想说道,“我的特色就是以人为本,不拘一格”。

 

她的语文课,不拘泥任何形式,教材、地点、时间。“天地都是我的课堂,万物都是我的教材,整个世界都可以成为我的课程。”史金霞笑言。

 

在《不拘一格教语文》一书里,史金霞用大量的教学案例呈现了自己落实在每一节语文课的具体形态——阅读、写作、实践活动、诗歌、电影。

 

“我的电影课,一个月至少看一部经典影片,每周看一看纪录片,看完一起讨论。学生自己分组,分好组选出主持人、计时员、辩论手等,我也会参与其中,成为某个组员。”

 

“有些学生去国外读书了,说我的教育方式和国外的很像。”然而史金霞并没有研究过国外怎么上课,只是偶尔看到过一些资料。她认为,最本质的原因在于,她的教育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核心。

 

“以人为本,把学生当成一个生命体看待,不以分数为本,也不以我的个人意志为本。教学相长,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也同样获得成长,这是所有好教育的本质所在。”

  

以前,我是他们的霞姐;现在,他们管我叫亲妈

 


史金霞和她的学生:“我们的六一”诗会


“离开教室,我最不舍的就是孩子们。”史金霞竟然笑着眼眶湿了。

 

因为一些无法调和的矛盾,史金霞的辞职有一些突然。

 

去年8月,在被突然调到一所新学校后,新班级才带了两个月,史金霞又被要求调离,当知道史老师要被调离时,班里的男生女生一起哭。

 

“就是在看到孩子们的眼泪时,我下定决心,辞职。”

 

在采访过程中,史金霞可以一遍遍的点名细数她带过的学生,谁谁谁做了什么事,写了什么,说了什么,最后上了什么大学,她都一一记着,并信手拈来给我们举例子。

 

说着说着她还拿出手机,给我看她时不时和学生们互动的微信对话。最近网传一篇雾霾热文,正在北京读大学的一名男生,就和史老师交流讨论该文出现的逻辑错误。

 

那么多学生的名字和故事,也常会被史金霞写到微信个人公众号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她都写进了另外一本著作:《重建师生关系》。

 


《重建师生关系》

 

我还没来得及细看这本书,单看目录,史金霞从爱、理解、对话、尊重这四点出发探讨它们在师生关系中的意义。

 

这四点,看似老生常谈,而史金霞在书里事无巨细分享和不同类型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读起来才能真正感受到那种真切,甚至可以说是史金霞就拥有那种“爱的教育”的天赋。

 

“以前,我是他们的霞姐;现在,他们管我叫亲妈”。也许,这就是理想的师生关系吧。

 

我发现,这个语文老师除了教学出色,在师生关系的理解上,完全超越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她并没有接受过心理咨询师职业的专业培养,然而她懂孩子们的心灵,依着孩子的天性,她总是能影响到学生。

 

好老师是天生的,不是培养出来的

 



曾有人担心说,史金霞个性张扬,敢说敢做,教出来的学生会不会都是愤青?

 

“就像罗曼·罗兰说的那样,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它。我教给学生的也是如此,即便这个世界千疮百孔,不让我们满意,给我们带来伤害,但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爱这个世界,努力让自己变得更美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这个回答和如今史金霞高调离职,写下“天大地大,东西上下,任我行”的自由潇洒态度,相得益彰。

 

对于“今天你可以成为这样的老师,有曾经影响过你的人吗?”这样的问题,史金霞颇为自信地引用北京名师魏勇的一句话:“好老师是天生的,不是培养出来的!

 

当然,她并没有忘记那些她一直在感恩的前辈,这句话表明了好老师存在的一种天然生态。

 

“不管什么任课老师,教育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目的地。所以,我不把自己仅仅定位为一个语文老师,我首先是一个教师。假如我是一个数学老师,我就会用数学来告诉学生,这个世界有哪些美好的事物,怎么去探索,绝不是说算准了算对了就好。”

 

史金霞补充说,自己和许多语文老师不同之处还有一点,她注重理性和逻辑。

 

“我特别害怕一上来就抒情各种排比句比喻句的语文老师。”史金霞认为,自己始终在教学生如何有逻辑地理性地与他人对话。

 

当自己选择网上授课被举报被争议时,史金霞也保持着理性的态度,她既没有情绪化地去控诉,也没有放弃阐述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并多次为自己正名:“我没有进行有偿家教,我是在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在做真正的教育。”

 

我想大抵只有内心强大之人才能如此吧。

  

世界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去自由寻找好的教育

 


▲网课学生追随史金霞参加线下公益讲座


70后的史金霞,长于农村,家里是农村少有的“书香门第”,虽然精神物质双重匮乏,家人仍努力滋养着她强烈的求知欲,这或许也保护了她天生“桀骜不驯”崇尚自由的性格。

 

“我对一切新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我从来不惧怕探索新的领域,从最初的SOHO小报、网易新浪博客、在线教育论坛、QQ聊天室、饭否、推特、微博……再到今日的微信、分答、喜马拉雅、在线教育,有啥新事物出来,我就大胆地尝试,一班学生和朋友跟着我跑。”

 

其实,史金霞接触线上教育也就在三年前,在网上做公开课,面向全国的中小学生和学生家长,讲读书,讲亲子关系……直到2016年的一月份,她才正式开出“阅读、写作、鉴赏”专题系列售卖网课,因而也招来争议。

 

我们仍然不讨论其争议点,只是和已被冠名独立网红教师的史金霞聊聊线上教育的看法。

 

史金霞第一次接触线上教育,就想象到了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图景。

 

假如有一天,有这样一个平台,可以汇聚全国甚至全球的名师,排好课表,让学生自由选择,那绝对是一所特别牛的学校,绝对势不可挡,绝对是孩子们的福祉!

 

“线上教育的最大好处在于自由,我能够影响到更多的学生,全国各地,甚至海内外,而且,除了孩子,还有许多家长和同行也来听课。”

 

虽然自由,但史金霞说她准备一堂90分钟线上课程的备课量,一点都不亚于原来线下教学投入的精力。

 

“因为线上面临的人数更多,人群更多样化,你不知道这个学生是谁,他的性格如何,他的知识背景又是怎样。线上授课,要想成为优质课堂,就要确保交流的及时和顺畅,课堂的生成特别重要,而这对授课老师要求极高。”

 

圣诞节前,史金霞分别开出针对小学中学两个年龄段的读写网络课程。

 

“不以应试为目的上课”,这是她开课原则。

 

“我有一个宏愿,希望从小学高年级开始,能够一直陪一批孩子到大学。如今,网络给我了实现这个愿望的可能性,所以,我想试试看。”

 

这是史金霞告别体制全身心投入网络课程的最深情告白,我从中似乎又隐约看到了史金霞延续的那一股教育理想。即便是网课,史金霞也发出“从小学到大学”的宏愿,注重陪伴和成长。

 

从她为了线上授课的互动效果,限制人数报名也可看出这一点。“因为我对网课的要求是保持和线下课一样的课堂品质,所以必须限定人数。”

 

因此,价格和课程体系是史金霞筛选学生的“门槛”。“我要选择愿意为这种人文素养课程付费的人,筛选出愿意付出时间来长期一起学习的人。大家的追求和价值观一致了,才能保证网课的质量,才能形成很好的学习共同体。”

 

“这个世界是开放的,学生可以自由去寻找好的教育。”史金霞最后说道。

 

采访后记:

 

写完本文结尾,看到史金霞在朋友圈分享这样一段文字,是她接受姑苏晚报采访时说的,在此放上,跟着史金霞再一起想象未来线上教育的各种可能性吧。

 

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其实没有太多的可选择性,被编到哪个班,遇到哪个任科老师,每天该什么课,都是被安排好的。


但线上教育是非常开放包容的,有大量的平台和产品,几乎是只要你有需求,就有对应的产品。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进行自由选择。


可能对于一些习惯被选择的人来说,在自由选择面前会觉得有压力、无所适从;但社会时代正进步,80后、90后、00后成长起来,他们是乐于选择的。


互联网的“用户思维”让教育真正成为一种服务产品,作为服务产品,教育的自我完善、自我净化的能力会充分发挥出来。


点击下图

了解更多




点击阅读原文,进外滩教育微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